我的图书馆| 远程访问|

好书推荐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服务 -> 好书推荐 -> 正文

文津图书奖系列

发布日期:2025-08-27

文津图书奖系列第五期│从来如此,便对么?

图片

图片国家图书馆 文津图书奖

 “从来如此,便对么?”

鲁迅先生的这声追问,至今仍振聋发聩。

不过,它并非一句轻飘飘的口号,让我们可以轻易抛掷、摒弃思考;恰恰相反,它警醒我们:要穿透表象,敢于对习以为常的现象、根深蒂固的观念,乃至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规则,提出质疑。

而阅读的深层价值,正体现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塑造与人文素养的锤炼。

本期,从「文津图书奖社科类好书」中,我们一同超越经验层面的认知,向更深处发问。

 

微观纪实

理解何为“结构性困境”

01

“贫困的最大责任在于自己。”

现实中不乏这样的论调。

《纽约时报》调查记者、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德里亚·埃利奥特通过详实的报道,对贫困问题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。

她跟随着11岁的女孩达萨尼和她的弟弟妹妹,走遍纽约市收容所、法院、学校、福利办事处,记录下出身赤贫的少女曲折的成长历程。

在一座赤贫与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,达萨尼和她的家人只是一个缩影。

如心理学家李松蔚所言,个体的不幸并非个人的问题,它背后有着一个家族、一座城市、一段历史与一种制度,我们不应对个体面临的结构性困境视而不见。

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

获奖作品

《看不见的孩子》

豆瓣:9

2022年度普利策非虚构图书奖、安东尼·卢卡斯图书奖

() 安德里亚·埃利奥特

中信出版社

2023-3

图片

图片

长按识别

在线阅读

 

宏观辨析

现代文明如何存续

02

“为什么有些社会得以繁荣延续,有些社会却走向衰亡,最终湮没在历史长河中?”

站在壮丽的文明遗址前,我们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。

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贾雷德·戴蒙德通过对历史上众多文明(如玛雅文明、格陵兰的维京人等)以及现代国家(如澳大利亚、中国、美国等)的兴衰案例进行比较,构建了一个理解社会“崩溃”的框架。

在戴蒙德看来,社会的成败兴亡,本质上是一种选择。

今天,我们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在规模和复杂性上远超古代社会,并且全球化的紧密联系意味着一个地区的崩溃可能产生连锁反应。

然而,现代社会能否汲取历史的惨痛教训,展现出超越祖先的智慧、远见和集体行动力,从而避免重蹈覆辙,选择一条可持续的繁荣之路?

这正是戴蒙德留给我们最核心、也最紧迫的思考命题

第四届文津图书奖

获奖作品

《崩溃: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》

豆瓣:7.9

《枪炮、病菌与钢铁》作者又一力作

() 贾雷德·戴蒙德

中信出版社

2022-1

图片

图片

长按识别

在线阅读

 

制度探微

我们为何需要法治社会

03

为什么有些案件看似“罪犯逃脱惩罚”,却仍符合法治原则?法律如何在维护秩序的同时兼顾人性化考量?……

这些困惑,并非仅仅是法学课堂上的思辨,它们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一次对热点案件的讨论、对司法判决的疑惑、以及对公平正义的切身感知之中。

2020年度法治人物、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剖析一系列的经典案例,如辛普森案、电车难题、N号房事件等,引领我们思考法治的真正要义、法律的边界及其与道德、社会现实等的复杂交织。

书中,作者指出,法治追求的是在现实中可实现的“有限的正义”

对法治细节的每一次追问与思考,都是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珍贵制度文明的自觉行动。

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

获奖作品

《法治的细节》

豆瓣:8.6

当当法律畅销榜霸榜佳作

罗翔

云南人民出版社

2021-11

图片



图片

长按识别

在线阅读

阅读社科类作品,并非仅是为了知晓案例或理论,而在于锻造自己的认知能力:

摆脱简单归因的陷阱,理解个体背后广阔的社会图景;保持理性与共情兼具的审慎判断……

这种问题意识和人文素养,正是我们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,理解他人、参与社会、寻求更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所不可或缺的根基。